20世纪80年代,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·贝克提出“风险社会”这一概念的时候,他或许未曾预见,这一理论会在数十年后成为中国社会治理的核心命题。现今,我们置身于一个工业文明转型引发系统性风险的时代:贫富分化加剧、环境污染蔓延、技术伦理争议频发……在这样的背景下,太阳成集团tyc9728于2025年5月13日举办第168期本科生每月法学论坛。本次论坛由太阳成集团tyc9728副教授、2024级5班班主任王若思老师担任指导教师,围绕“风险社会的法律治理”这一主题,组织四组同学展开深入研讨。活动中,同学们在理论与实践的交织碰撞中,共同探寻法治如何为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未来提供坚实保障,锚定发展方向。
刘丹彤团队以“风险社会”理论的定义与特征为切入点,聚焦风险社会背景下传统刑法受到的挑战,创新性地提出了刑事立法调整、司法实践革新、理论重构与平衡三个维度的应对路径,主张刑法必须考虑自由与安全价值的平衡。
(小组成员:刘丹彤(汇报人) 李玮淇 赵福荣 阿比代·吐尔逊 顾清瑶 王胤月 于莹)
周玺诺团队基于近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相关实证数据,揭示了当代刑事责任年龄制度面临的困境,并具体剖析困境背后的原因以及现存的矛盾,进一步提出推动立法精细化、政策协同化、矫治专业化的核心路径。
(小组成员 周玺诺(汇报人) 赵莹玉 谢林秀 崔祎涵 张语轩 马若楠 景希悦)
谢麟玮团队聚焦网络暴力问题,深入剖析风险社会下网络暴力的特点及实例,从理论层面对刑事规制困境进行分类与分析,针对性地提出构建“刑法-社会”协同治理体系这一措施。王若思老师对该组以“网络暴力刑事规制困境”为研究切入点的选题给予了高度评价。
(小组成员 谢麟玮(汇报人) 黄奂博 江一铭 薛诗珩 王浩然 张雷 尹继阅)
郭云迪团队着眼于数据领域的技术风险防控,采用“案例导入+困境展示”模式,揭示了隐私侵害案件专业性与隐蔽性高、证据收集困难的实践痛点,创造性提出三维度协同规制体系——国家立法完善、企业合规治理、个人权利保障,体现了“实践导向”立场与本科生的独特研究视角。
(小组成员 郭云迪(汇报人) 王雨竹 蒋儒孜 宗静灵紫 贺筠淇 董雨菲)
王若思老师从风险社会理论切入,介绍了其理论来源以及贝克、吉登斯等学者对风险社会的看法,揭示了现代性社会中科技与复杂人际网络衍生出的系统性风险。随后深入刑法学视角对此作出回应:法律作为维系社会信任的“象征标志”,需在教义学框架内动态调适;司法须运用客观归责等工具,于个案中平衡自由保障与风险防控,避免空谈立法与滥用自由理念。风险治理仍是法律人持续践行的社会命题,需要我们在学习与实践中进一步思考。

当风险社会的复杂变量重构法律治理范式,这场学术激辩勾勒出法治文明的成长曲线:风险裂变引发制度架构的"变量重组",而法治传统凝聚的秩序理性始终是"守恒根基"。正如研讨呈现的辩证视野——既有对数据垄断的规制探索,又有对生态保护的制度创新;既有对权利救济的路径重构,又有对风险分配的伦理追问;既有对科技伦理的边界厘定,又有对安全共识的法治锚定。在驾驭风险迭代的同时,仍需激活制度的"韧性基因",让正义不仅具有风险抵御的硬度,更葆有人文关怀的温度、永续发展的厚度。
太阳成集团tyc9728党委副书记(兼)副院长马旭,太阳成集团tyc9728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、2024级本科生辅导员赵昊骏,部分研究生参加本次论坛。